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心理?这5个信号提醒你该找人士
近两年,心理的热度明显上涨。根据卫健委新数据,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人群已达2.5亿,但真正接受帮助的比例不足5%。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:究竟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?今天我们就来这个话题。
这些身体信号可能是心理在"求救"
32岁的李女士近半年总是失眠,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,后在医生建议下尝试心理才发现,长期的工作压力才是根源。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,当身体出现以下信号时,可能要关注心理健康:持续两周以上的睡眠障碍、不明原因的肠胃不适、反复发作的偏头痛、突然的体重波动、长期的身体疲惫感。
北京安定医院指出,70%的躯体不适背后都存在心理因素。很多人四处求医却查不出问题,这时候不妨换个思路,可能是心理需要疏导了。
情绪低落超过两周要当心
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情绪低谷,但如果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这些情况就要重视:对原来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劲、经常无缘无故想哭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、注意力难以集中、自我评价大幅降低。
需要明确的是,这和普通的"心情不好"有本质区别。心理师敏解释道:"正常的情绪波动像波浪有起有落,而持续的心理困扰更像是一直处于低水位。"
人际关系出现这些问题别忽视
25岁的小张因为总是和同事发生冲突来做,结果发现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了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。如果你也经常遇到这些情况,可能需要帮助:反复因为类似问题与人争执、害怕社交场合、总是觉得自己被针对、亲密关系中出现重复性矛盾。
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保护伞,当这把伞出现问题时,指导能帮你找到修补的方法。
重大生活变故后的心理调适
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、重大疾病...这些人生重大变故后,出现情绪反应是正常的。但如果有这些表现,建议寻求心理:三个月后仍无法正常生活、反复做相关噩梦、刻意回避所有相关事物、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。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师指出:"重大创伤后的前三个月是心理干预的黄金期,及时疏导可以避免发展成更的心理问题。"
心理不是"有病"才需要
很多人对心理存在误解,认为只有"心理有病"的人才需要。其实心理可以分为三类:发展性(解决成长困惑)、适应性(处理环境变化)、障碍性(治疗心理疾病)。前两类面向的就是普通人。
就像定期体检一样,心理状态也需要定期维护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员工购买心理服务,高校也都设立了心理辅导中心,这说理健康正在得到全社会的重视。
如何选择靠谱的心理?
选择心理师时要注意三点:查看资质(二/心理师证书或精神科医师执照)、了解受训背景(擅长领域是否匹配你的需求)、感受沟通舒适度(前1-2次的体验很重要)。
目前正规的心理收费在300-800元/小时不等,部分地区已纳入。记住一个原则:如果师"包治包好"或者推销各类产品,那就要提高警惕了。
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。当你或身边的人出现文中提到的信号时,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,而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。就像身体感冒需要吃药一样,心理"感冒"也需要适当干预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。


